蛇雕巴韦安岛亚种(学名:Spilornis cheela baweanus(Oberholser, 1917))是一种鹰科蛇雕属类生物,中型猛禽,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分布于巴韦安岛。
形态特征:中型猛禽,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
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
生活习性: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1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
栖息环境: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
分布范围:分布于巴韦安岛。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⑤蛇雕爪哇岛亚种
蛇雕爪哇岛亚种(学名:Spilornis cheela bido(Horsfield,1821))是鹰科蛇雕属的一种蛇雕。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
形态特征: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
生活习性: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1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
分布范围:分布于爪哇岛和巴厘岛。
保护等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⑥蛇雕云南亚种
蛇雕云南亚种(学名:Spilornis cheela burmanicus(Swann, 1920))是一种鹰科、蛇雕属类生物,中型猛禽,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分布于缅甸,中国西南部,泰国和印度支那。
形态特征:中型猛禽,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
生活习性: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1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
分布范围:分布于缅甸,中国西南部,泰国和印度支那。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⑦蛇雕指名亚种
蛇雕指名亚种(学名:Spilornis cheela cheela(Latham, 1790))
形态特征: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
生活习性: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1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
分布范围:分布于印度北部和尼泊尔。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⑧蛇雕安达曼岛亚种
蛇雕安达曼岛亚种(学名:Spilornis cheela davisoni(Hume, 1873))
形态特征:蛇雕安达曼岛亚种是蛇雕的亚种之一。中型猛禽,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
生活习性: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1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
分布范围:分布于安达曼群岛。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⑨蛇雕台湾亚种
蛇雕台湾亚种(学名:Spilornis cheela hoya(Swinhoe,1866))
形态特征:蛇雕台湾亚种是蛇雕的亚种之一。中型猛禽,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
生活习性: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1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台湾。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⑩蛇雕马来半岛亚种
蛇雕马来半岛亚种(学名:Spilornis cheela malayensis(Swann, 1920))
形态特征:蛇雕马来半岛亚种是蛇雕的亚种之一。中型猛禽,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
生活习性: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1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
分布范围:分布于马来半岛(从德林达依南部起),阿纳姆巴斯群岛周边和苏门答腊北部。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⑪蛇雕印度亚种
蛇雕印度亚种(学名:Spilornis cheela melanotis(Jerdon, 1844))是蛇雕的亚种之一。中型猛禽,体长55-73cm。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1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
形态特征: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
分布范围:分布于印度的古吉拉特邦和恒河平原。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⑫蛇雕尼科巴岛亚种
蛇雕尼科巴岛亚种是蛇雕的亚种之一。中型猛禽,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蛇雕尼科巴岛亚种
【中文别名】尼科巴岛蛇雕
【拉丁学名】Spilornis cheela minimus
【英文名称】Nicobar Serpent-eagle
【命名者及时间】Hume, 1873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雕亚科、蛇雕属、蛇雕
形态特征: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
生活习性: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1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
分布范围:分布于尼科巴岛中部。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⑬蛇雕纳土纳岛亚种
蛇雕纳土纳岛亚种(学名:Spilornis cheela natunensis(Chasen, 1934))是蛇雕的亚种之一。中型猛禽,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
生活习性: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1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
分布范围:分布于纳土纳岛和勿里洞岛。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⑭蛇雕巴拉望岛亚种
蛇雕巴拉望岛亚种(学名:Spilornis cheela palawanensis( W. L. Sclater, 1919))是蛇雕的亚种之一。中型猛禽,体长55-73cm。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分布于菲律宾巴拉望群岛。
形态特征:蛇雕巴拉望岛亚种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
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1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⑮蛇雕婆罗洲低地亚种
蛇雕婆罗洲低地亚种(学名:Spilornis cheela pallidus(Walden, 1872))主要分布于婆罗洲北部低地,属于蛇雕属,中文学名蛇雕婆罗洲低地亚种。中型猛禽,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
形态特征:蛇雕婆罗洲低地亚种是蛇雕的亚种之一。中型猛禽,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
生活习性: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1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
分布范围:分布于婆罗洲北部低地。
保护等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⑯蛇雕琉球群岛亚种
蛇雕琉球群岛亚种(学名:Spilornis cheela perplexus(Swann, 1922))是一种雕亚科蛇雕属类生物,分布于琉球群岛。
形态特征:蛇雕琉球群岛亚种是蛇雕的亚种之一。中型猛禽,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
生活习性: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1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
分布范围:分布于琉球群岛。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⑰蛇雕婆罗洲南部亚种
蛇雕婆罗洲南部亚种(学名:Spilornis cheela richmondi(Swann, 1922))是蛇雕的亚种之一。中型猛禽,体长55-73cm。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中间具一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蠹状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常左右摆动。幼鸟和成鸟大体相似,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尖端黑色,下体白色,胸具暗色条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