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全长270—287毫米。上体蓝灰色,各羽缀黑褐色纵纹;下体淡黄白色,微沾棕色,胸腹部具棕褐色羽干纹;覆腿羽暗棕黄色。雌鸟,上体暗褐色,各羽缀棕色横斑;下体淡灰白色,胸腹部具棕褐色纵纹;覆腿羽灰白色。第2枚初级飞羽与第3枚几乎等长,第2枚内翈有切刻。栖于山区河谷、平原旷野及草原灌丛地带。以昆虫、鼠类为食。分布于新疆、东北(繁殖鸟);在西藏及长江以南越冬;迁徙时几乎遍布全国。
形态特征:体小(30厘米)而结构紧凑的隼。无髭纹。雄鸟头顶及上体蓝灰,略带黑色纵纹;尾蓝灰,具黑色次端斑,端白;下体黄褐并多具黑色纵纹,颈背棕色;眉纹白。雌鸟及亚成鸟上体灰褐,腰灰,眉纹及喉白色,下体偏白而胸及腹部多深褐色斑纹,尾具近白色横斑。飞行侧影如微缩的游隼。亚种pallidus较其他亚种色浅。
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告警时发出一连串快速上升的尖厉刺耳叫声。幼鸟乞食声为yeee-yeee。
分布状况:不常见季候鸟。亚种lymani繁殖于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insignis及pacificus经华北及华东。insignis越冬于长江以南及青海东部;pacificus在中国东南部越冬;pallidus见于西藏南部越冬。
习性:栖于酸沼地及开阔草地。飞掠地面捕捉小型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