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王鹫
【拉丁学名】Sarcoramphus papa
【命名时间】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King Vulture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美洲鹫科、王鹫属
王鹫(学名:Sarcoramphus papa),又名国王秃鹫,是大型食腐鸟类。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大型美洲鹫科鸟类。体长约78厘米。头部裸露,色彩极鲜艳醒目。嗉囊发达。尾短。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森林环境中,有时也生活在沼泽边,属于日行性鸟类,平时单独生活,但是找到食物后会蜂拥而至。由于体形和力气较大,能比其他食腐鸟优先取食,很少在森林中出现,仅偶尔捉取林中搁浅在河中沙洲上的鱼,也捕杀小的爬行类或幼小的哺乳动物。分布于墨西哥到阿根廷北部的热带雨林中。是哥斯达黎加的国鸟。
王鹫主要生活在从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的热带低地森林中。它是王鹫属中唯一的现存物种。由于栖息地的日益缩小,王鹫的数量也正在逐渐减少。
王鹫体型很大,及主要是白色,上身、翼及尾巴羽毛有灰或黑带。它的头部及颈部没有羽毛,皮肤颜色有异,包括黄色、橙色、蓝色、紫色及红色。喙上有黄色的肉冠。人工饲养的王鹫可以活到30岁。
王鹫图案在玛雅古抄本中很常见。
外形特征:王鹫体型很大,体长76~81厘米,翼展1.80~1.98米。体重3~4.5千克。是美洲鹫类中最俊俏的种类。体羽主要是白色,上身、翼及尾巴羽毛有灰或黑带,白色的身体上亦有一些玫瑰黄色。它的头部及颈部没有羽毛,只在头的一些部份上有黑鬃毛,这样可以阻止来自腐肉的细菌造成的皮肤感染,祼露的皮肤在日光下得到有效的消毒作用。耳边及颈背的皮肤多皱,并有多种颜色,包括黄色、橙色、蓝色、紫色及红色。喙上有黄色的肉冠。王鹫的喙厚而强壮,是新世界秃鹫中最有力的,但较其他大型猛禽略小。喙钩向下并且十分锋利,呈橙色及黑色。双翼很宽,尾巴短阔呈正方形。眼睛呈草色,没有睫毛,有锐利的视觉。
王鹫有很明显的黄色肉冠,要等到4岁时才会完全成形。脚呈灰色,有长而厚的爪。两性异形,只有在体型上有分别。雏鹫的喙及眼睛都呈深色,绒毛及灰色的颈部最终会变为橙色。雏鹫整体上呈石灰色,到3岁时与成年的相似,并要到5~6岁才会完全长出成年的羽毛。
栖息环境:王鹫主要栖息在未开发的热带雨林、附近的大草原及草原。亦会于沼泽等地出没。栖息在面积约有1400万平方公里的地方,介乎墨西哥南部及阿根廷北部。除了南美洲的厄瓜多尔西部、哥伦比亚及委内瑞拉西北,它们不会越过安地斯山脉。
生活习性:王鹫在天气暖和时,能借助上升热气流盘旋到一定高度;无风的日子,就只能由树枝顶端低飞,或降落到森林中的空地上寻食。常离开森林到有牛羊放牧的热带草原觅食,正常情况下不集群,但有时会聚集在大型的腐尸旁分食。由于体形和力气较大,能比其他食腐鸟优先取食,很少在森林中出现,仅偶尔捉取林中搁浅在河中沙洲上的鱼,也捕杀小的爬行类或幼小的哺乳动物。
王鹫善于滑行,有时会滑翔多个小时而不拍翼一次。当飞行时,它的双翼会呈两面角,或是水平而翼端稍微升高,从一个角度看好像没有了头一样。它每次拍打翼时都很深及有力。当栖息时,它会把头垂下及向前伸。它会排便在脚上,以降低体温。王鹫的攻击性不强,正常情况下都只会逃避而不会打斗。王鹫没有鸣管,只能发出低嗄声及喘气声。
王鹫主要以腐肉为食物,也会沿河流吃鱼类。虽然有敏锐的视觉,但主要以嗅觉来寻找腐肉,或是跟踪体型较小的红头美洲鹫及大黄头美洲鹫追寻腐肉。王鹫主要会在森林中觅食,但也会到附近的大草原寻找食物。当它发现腐尸时,会以体型及喙的优势驱赶其他秃鹫,但却会顺从较大的安第斯神鹫。
王鹫会最先砌开腐尸,再用喙撕开腐肉。这样可以让较弱小的秃鹫在王鹫吃完后吃余下的腐肉。王鹫的舌头像锉子,可以帮助将腐肉从骨头中撕出。一般而言,它只会吃腐尸的皮肤及较硬的组织部份。
王鹫不迁徙。
分布范围:分布于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特里尼达和多巴哥,乌拉圭,委内瑞拉。
繁殖方式:王鹫是一夫一妻制,要4~5岁才会达至性成熟。在旱季繁殖。求爱时在地上互相缠绕,在交配时拍动双翼及发出喘气和哼声。不筑巢,卵直接产在树下和石缝里。每窝只产一枚白色的卵,由父母双方共同孵化。为驱赶掠食者,王鹫会令它的巢发出难闻的气味。孵化期32~38日,直至雏鹫出生。若失去了卵,它们会在6个月再生一枚卵。雏鹫出生时没有羽毛,但很快就会长出黑色的羽毛,要5~6岁才会长出成年鹫的白色羽毛。雏鹫初出生时需要由双亲照顾,双亲会用嘴吐出反刍的食物喂养雏鹫,直至它独立。
王鹫在人工饲养下繁殖很理想,但它们却有杀死自己雏鹫的倾向。这种习性在野生环境却没有发生。要辨别雏鹫的性别有困难,因为在雏鹫出生的首6个月脂肪太多,而1年时又生殖腺又未发展。
种群现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指王鹫现时属于低危情况,估计野生数量有1~10万头,分布在1400万平方公里。该物种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但是有证据显示王鹫的数量正在下降,但下降速度并不严重。造成下降的原因是失去栖息地及被人类狩猎。蛇是它们的天敌,会捕取它们的卵及雏鹫;大型的猫科动物,如美洲豹等,会突然在腐尸边袭击王鹫。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CITES:III 洪都拉斯
文化内涵:王鹫是在玛雅古抄本中是最普遍的鸟类。它的字形可以清楚的从其喙上的冠及眼睛上的同心圆分辨出来。有时它被描绘成为天神,有着人的身体及鸟头。根据玛雅文明传说,这个天神是将人类与其他天神之间传递讯息的。它在玛雅历法中代表每月的第13日。
南美洲村民相信当王鹫的影子遮掩一个人时,那人就会发生不幸或死亡。王鹫的血液及羽毛亦可用来治疗疾病。王鹫亦经常出现在当地国家的邮票,如1963年的萨尔瓦多、1978年的伯利兹、1979年的危地马拉、1997年的洪都拉斯、1998年的玻利维亚及1999年的尼加拉瓜。
黑美洲鹫
黑美洲鹫(学名:Coragyps atratus),亦称为黑头美洲鹫,是美洲鹫科黑美洲鹫属中的唯一一种,从美国东南部到南美洲都有分布。虽然黑美洲鹫分布广泛,但仍然不及同科的红头美洲鹫(由加拿大至火地群岛均有分布)。尽管黑美洲鹫的名称和外表与欧亚大陆的秃鹫相似,但亲缘关系并不相近。欧亚大陆的秃鹫属于鹰科(同科的亦包括鹰、鸢、鹞等),而黑美洲鹫则属于美洲鹫科。
黑美洲鹫多栖息于相对开放的环境,例如疏乱的树林或灌丛中。黑美洲鹫的翼展可达1.5米(5英尺),属大型鸟种,但比起美洲鹫科的其他6种,它却是体型最小的一种。黑美洲鹫全身有黑色的翅膀和羽毛,头和颈部裸露灰黑色皮肤,钩嘴较短。
黑美洲鹫是吃腐肉的清道夫,也会吃蛋或动物幼崽。在一些人类居住的地方,也会在垃圾堆中找食物。黑美洲鹫通常依靠敏锐的视觉或跟随着其它嗅觉灵敏的鹫觅食。由于缺乏鸣管(鸟类的发声器官),它们只能发出咕噜声和低沉的嘶叫声。它们一般在洞穴、树木凹陷处中或直接在空旷的地上孵卵,通常一年会生生育两只幼鹫,用反刍的方法给幼鸟喂食。
在美国,黑美洲鹫是受到1918年候鸟协定法案保护的鸟类。在玛雅文化中,黑美洲鹫同其他美洲鹫科鸟类一样,是死亡的象征。
物种历史: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的年代,黑鹫的史前种Coragyps occidentalis曾分布于今天黑鹫所分布的地域范围中。和现今的黑美洲鹫相比,更新世黑鹫的体型要大10-15%左右,具有更扁平更宽的喙。更新世黑鹫占据了和黑美洲鹫相同的生态位,并且确实曾在晚冰川期通过缩小体型演化为今天的黑美洲鹫。根据骨骼化石的良好记载,鹫种在演化动力学中少见地留下了两个渐变种,而人类必定曾经目睹了这场演化的最终阶段:在俄勒冈达勒斯附近的五英里急流,一个古印第安时期至古风时期(公元前9000-8000年)的贝冢里曾出土一块这种已灭绝物种的骨骼亚化石。
在缺乏更多资料的情形下,黑美洲鹫祖先的化石(或亚化石)并不一定来自那些生活于更新世或更近年代的物种:现代鸟类中出现与其祖先类似大小的体型变化也有发现。因此,希尔德加德·霍华德(Hildegarde Howard)于1968年将分布在墨西哥的C.o. mexicanus和分布于美洲更北方地区(如Rancho La Brea)并构成主要亚种的C. o. occidentalis区分开来。分布在南方的更新世墨西哥黑鹫和今天的黑美洲鹫具有相同大小的体型,从而辨别它们只能通过它们稍微更加强壮的跗跖骨以及更扁更宽的喙,但即使这样还需要得知化石的发现地点才能进一步得到确定。由于Coragyps occidentalis和当今的黑美洲鹫形成了同一个演化连续体而非两个或多个演化支,有些研究者将Coragyps occidentalis的分类单元归入黑美洲鹫中。
形态特征:黑美洲鹫是一种大型的猛禽,身长65厘米(25.5英寸),但是美洲鹫科中体型最小的,双翼展开可达1.5米(5英尺),重量约为2至2.75千克(4.5至6磅)。全身主要覆盖有光泽的黑色羽毛,而头部和颈部没有羽毛,皮肤是带皱的深灰色。虹膜棕色,在上眼睑有一排不完整的眼睫毛,下眼睑有两排。腿呈灰白色,脚上有两个前脚趾比较长,并且之间有蹼。黑美洲鹫的脚是扁平的,爪相对较钝,不善于抓取东西。
黑美洲鹫的鼻孔间没有鼻中隔,只有齿孔,因此可以从侧面看穿鸟嘴。黑美洲鹫具有宽大但相对较短的翼,初级飞羽的底端是白色的,这在翅膀下侧的边缘处形成了飞行时可见的白色区块。黑美洲鹫的尾翼呈方形并且很短,当双翼收起时尾翼刚刚能越过翅膀的后缘或与尾齐平。黑美洲鹫的亚种之间存在有体型差异,其实这都是遵循博格曼法则的;而后翅上着色的白色区域大小亦如是。不过,由于这些差异在全部范围内很有可能是渐变的,黑美洲鹫往往被认为是单型的物种。
2005年,人们在厄瓜多尔的Piñas发现了一只白色的黑南美洲鹫。它全身覆盖著白色的羽毛,只有脚踝、尾巴以及尾巴下方的一些羽毛是黑色的。由于它的皮肤呈正常的深色,并且它来自一个大约有20个羽色正常黑南美洲鹫组正的小群,因而这个现象并不被认为是白化。
栖息环境:黑美洲鹫的栖息地相对固定,只有在最北面分布的少数黑美洲鹫会在短距离内迁徙,其余地方的黑美洲鹫会在某些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小范围的移动。黑美洲鹫喜欢栖息在点缀有树木或灌木的开阔地,它们也出没在潮湿的低地森林、灌丛带、草地、湿地、沼泽、牧场以及被严重损毁的森林中。黑美洲鹫习惯于低地,因而在山地中很少见到它们的行踪。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们翱翔或栖息在篱笆桩或枯木的上方。
生活习性:
飞行
黑美洲鹫会飞到高空寻找食物。在滑翔时翅膀伸展呈水平。在短程飞行中,振翅频繁。 它的翅膀相对较短,只能形成一个较小的帆面,所以飞行的效率比其他秃鹰低。与红头美洲鹫相比,黑美洲鹫在飞行中振翅频率较高。当发现有其他动物接近或收到惊扰时,黑美洲鹫会开始呕吐,目的是为了警告外来者并减轻自身的重量以便飞行。
发声
由于没有鸣管,黑美洲鹫和其他新世界秃鹰一样,几乎不具有发声功能。通常它们是沉默无声的,但有时也会发生轻微的嘶嘶声或哼声。
食物
黑美洲鹫通常是集体觅食;一群黑美洲鹫能够轻易赶走一只通常单独在尸体上进食的红头美洲鹫。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黑美洲鹫的主要食物是腐肉。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它们也会在垃圾堆中寻找食物,有时也会偷蛋或破坏一些植物,甚至伤害或捕杀新生或残疾的哺乳动物。和其他秃鹰一样,处理腐肉的习性使得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避免了腐肉导致的疾病在自然界中滋生蔓延。黑美洲鹫觅食主要依靠视觉或跟随美洲鹫科中的其他嗅觉灵敏的秃鹰来寻找动物尸体。美洲鹫科中红头美洲鹫、小黄头美洲鹫和大黄头美洲鹫的嗅觉灵敏,它们贴近地面飞行时能通过嗅觉发现覆盖在森林植被下的动物腐肉的味道(乙硫醇气体)。而对于王鹫和黑美洲鹫而言,由于它们缺乏这种通过嗅觉觅食的能力,就会跟随在那些秃鹰后面寻找腐肉。进食时黑美洲鹫具有侵略性,有时甚至会驱赶体型稍大的红头美洲鹫。
黑美洲鹫偶尔也会以家畜和鹿为食,它是美洲鹫科中唯一一种猎食家牛的鹫类。它们偶尔会骚扰正在分娩的家牛,但主要是猎食一些刚出生不久的小牛,因为小牛在刚出生几个星期之内时还不会对黑美洲鹫的接近产生警戒。通常黑美洲鹫会群体围攻一只小牛,然后去啄它的眼睛、鼻子或舌头,小牛便会因此受惊而被鹫群捕杀。
分布范围:黑美洲鹫分布于新北界和新热带界,范围包括美国南部、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部。在南美洲,黑美洲鹫的分布范围延伸至智利中部和阿根廷;而它们在加勒比海的群岛上也有发现。
繁殖方式:黑美洲鹫的繁殖习性会因所居住的纬度而有所差异。例如在美国,俄亥俄州的黑美洲鹫交配繁殖不会早过3月,而在佛罗里达州的黑美洲鹫早在1月便开始了。 在南美洲,阿根廷和智利的黑美洲鹫早在9月就会产卵,而南美北部的黑美洲鹫通常要等到10月。南美洲有些地区的黑美洲鹫的产卵日期甚至比这还要晚——例如特立尼达地区的黑美洲鹫直到11月才会产卵,而在厄瓜多尔的黑美洲鹫有可能等到2月。黑美洲鹫一般通过一个求偶仪式来配对,仪式是在地面上进行的:数只雄鸟将雌鸟围在中间,并且部分张开它们的翅膀,头部上下摆动,以表现自己来吸引雌鸟的注意。它们有时也会进行求爱飞行、潜水或在已选择巢穴附近互相追逐。
新大陆的黑美洲鹫不会筑巢,而是把蛋产在两块巨大岩石中间的空隙,在隙里放置一些树枝。雌鹫通常会产下一至三枚蛋,并孵化约33至35天。幼鸟和成鸟雏羽的变化很小。幼鸟换羽后羽毛丰满时,看起来几乎跟成鸟差不多。黑美洲鹫通常会在出生后三个月后离巢飞翔,会与父母一起在在大群体中生活几年。
亚种分化:
黑美洲鹫(3亚种)查无资料 | ||||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活动范围 |
|
1 |
黑美洲鹫指名亚种 |
Coragyps atratus atratus |
Bechstein, 1793 |
墨西哥北部穿过德克萨斯州和美南北部直至南、北卡罗莱纳州 |
2 |
黑美洲鹫南美亚种 |
Coragyps atratus brasiliensis |
Bonaparte, 1850 |
中美洲及南美洲北部 |
3 |
黑美洲鹫安第斯亚种 |
Coragyps atratus foetens |
Lichtenstein, 1817 |
安第斯地区 |
保护级别:2012年,黑美洲鹫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在美国,黑美洲鹫受到《候鸟条约法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