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鸟类 > 雀形目
雀形目
雀形目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5

雀形目 为中、小型鸣禽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

雀形目种类及数量众多,适应辐射到各种生态环境内。有100科5400种以上,是鸟类中最为庞杂的一目,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中国有34科。

简介:是鸟纲中最大的一目,包括5700多种鸟;与这数量相反,雀形目下属的科很少,也就是说,同属的鸟类数量非常多。这也充分说明了雀形目鸟进化的成功性。雀形目鸟类由7500万年前的冈瓦纳古城地带的动物进化而来,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可以生活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洲。雀形目鸟长有独特的雀腔型头骨、鸣管结构复杂,脚细弱,它们也被称作枝头鸟或鸣禽。

外形特征: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体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鸦科部分种类体长可达50厘米以上,小者如鹟科莺亚科部分种类体长仅6~7厘米。

繁衍方式:雀形目鸟善于筑巢,雀形目鸟类多为晚成雏,常有复杂的占区、营巢、求偶行为。

通过对高寒草甸10种雀形目鸟类繁殖生产力研究表明,高寒草甸鸟类的繁殖生产力与鸟类栖息地所处的地理环境、营巢类型和繁殖方式密切相关,其中繁殖季节长度和窝卵数是影响高寒草甸鸟类的繁殖生产力两个最重要的因子。鸟类平均繁殖生产力为2.80(/对·年)。

种群现状:2005至2007年,在武汉桂子山地区设立5条调查样带,对样带中的灰喜鹊、乌鸫、麻雀、白头鹎4种常见留鸟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分析校园生态环境对鸟类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鸟的种群密度均呈上升趋势.各样带由于覆盖的生境类型不同,使得鸟群密度分布不同,并都与其生境丰富度成正相关。

消化系统:实验结果显示,雀形目4种鸟的总消化道长度和各消化器官的长度(胃长度除外),消化道总重量和各消化器官的重量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植食性鸟(普通朱雀)具有相对较长的消化道,而食虫鸟(红点颏和红喉姬)则具有相对较高的消化道重量。实验证明,鸟类不同的食性特征塑造了不同的消化道适应对策。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森林、草原、农田、荒漠、公园和居民区等生境中。善跳跃亦善鸣叫。食物多为杂食性,但繁殖期多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通常营巢于树上、地面、树洞、草丛、灌丛、建筑物上和天然洞穴中。

全世界广泛分布,共63科,占全部鸟类种数的60%。

雀形目共分5个亚目

刺鹩亚目

刺鹩亚目为雀形目中最古老的一个亚目,仅含刺鹩科Acanthisittidae一科。分布于澳新区。

阔嘴鸟亚目

颈椎15枚。喙短而宽阔,根部有毛。脚短而弱,并趾型,前3趾基部并连;跗大部由单列大形的卷形鳞所包被。大多数尾呈圆形。仅1815种。中国产22种,即银胸丝冠鸟Serilophus lunatus和长尾阔嘴鸟Psarisomus dalhousiae,产于云南、广西及喜马拉雅山区。

霸鹟亚目

颈椎15枚。鸣肌不发达。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包括14科。仅八色鸫科(丽鸫科)Pipridae分布于非洲、东南亚和澳洲的亚热带、热带地区,中国产8种,其中蓝翅八色Pitta moluccensis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琴鸟亚目

颈椎15枚。鸣肌不发达。求偶时有炫耀行为。分布于大洋洲。包括2科。

鸣禽亚目

颈椎15枚。鸣肌发达。包括83科。

雀形目可分为以下这些科:



中文名

学名

中文名

学名

梅花雀科

Estrildidae

河乌科

Cinclidae

阔嘴鸟科

Eurylaimidae

鹪鹩科

Troglodytidae

裸眉鸫科

Philepittidae

岩鹨科

Prunellidae

八色鸫科

Pittidae

鹟科

Muscicapidae

百灵科

Alaudidae

山雀科

Paridae

画眉科

Timaliidae

䴓科

Sittidae

燕科

Hirundinidae

旋木雀科

Certhiidae

鹡鸰科

Motacillidae

攀雀科

Remizidae

山椒鸟科

Campephagidae

太阳鸟科

Nectariniidae

鹎科

Pycnonotidae

绣眼鸟科

Zosteropidae

和平鸟科

Irenidae

织布鸟科

Ploceidae

太平鸟科

Bombycillidae

雀科

Fringillidae

伯劳科

Laniidae

啸鹟科

Pachycephalidae

黄鹂科

Oriolidae

斑啄果鸟科

Pardalotidae

卷尾科

Dicruridae

吸蜜鸟科

Meliphagidae

椋鸟科

Sturnidae

鸫科

Turdidae

燕鵙科

Artamidae

细尾鹩莺科

Maluridae

鸦科

Corvidae



刺鹩亚目(刺鹩科)

刺鹩Acanthisitta chloris,刺鹩是亚鸣禽中最古老的分支,只包括刺鹩科Acanthisittidae一科。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刺鹩

【命名时间】Sparrman, 1787

【英文名称】Rifleman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刺鹩科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分布范围: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种群分部:刺鹩体型小,似鹪鹩细长而尖,体羽光亮,羽很短而腿较长似八色鸫,仅分布于新西兰。刺鹩原有2属4种,仅存2属3种。

其中斯蒂芬岛异鹩Xenicus lyalli在1894年被发现后不久便因为守灯塔者饲养的猫而灭绝了。岩异鹩X.gilviventris特产于南岛的山区,1867年才被发现。丛异鹩X.longipes原本遍及南岛和北岛,在北岛几乎已经灭绝,在南岛也已成为稀有物种。另有资料说此种也于1972年灭绝。刺鹩Acanthisitta chloris,分布比较广泛,在南岛和北岛都能见到,但依然是受威胁的物种。

斯蒂芬岛异鹩已灭绝

  学名Xenicus lyalli英文Stephens Island wren或Lyall's wren

新西兰斯蒂芬岛的一种习惯于昼伏夜出的雀类,在1925年左右因为猫的引入而被迫宣告灭绝。

雀形目         科:刺鹩科Acanthisittidae学名     属:异鹩属Xenicus学名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刺鹩科

分布范围:分布于新西兰南岛北岛之间有一个在19世纪时还无人居住的小岛斯蒂芬岛

动物简介:在新西兰南岛和北岛之间有一个在19世纪时还无人居住的小岛斯蒂芬岛。1894年,新西兰政府在岛上建立了一个灯塔并派了一个叫大卫·莱尔(David Lyall)的人来看守。他是当时岛上的唯一居民,感到非常孤独,因此养了一只名叫Tibbles。这只猫经常抓到一些小鸟带到看守人的门前。大卫发现这些小鸟与众不同就将其中17个个体寄给一家博物馆鉴定,结果发现这的确是个独特的新种。大卫是唯一见过这种鸟活着时候的样子的人,但即使是他也就见过两次而已。不久这种鸟再也没有见到过,应该是都被这只猫杀死了。

这种鸟被鉴定为斯蒂芬岛异鹩(Xenicus lyalli) ,属于新西兰特有的刺鹩科,其种名Lyalli是为了纪念灯塔看守者大卫莱尔。它属于原始的亚鸣禽类,属于雀型目最原始的鸟类之一。这种鸟的最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雀型目中已知唯一不会飞行的种类,大卫记载说它像老鼠一样在地面奔跑。近代有很多鸟类是被引进的猫所灭绝的,但是仅仅被一只猫所灭绝的鸟类这是绝无仅有的。这种鸟现在有11标本尚保存在博物馆中。

灭绝:最后一只斯蒂芬岛异鹩在1925年被野猫无情的杀死,标志着这一物种彻底画上了句号。

岩异鹩 Xenicus gilviventris学名  

岩异鹩 是一种雀形目、刺鹩科类生物,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雀形目         科:刺鹩科Acanthisittidae

命名时间:Pelzeln, 1867

分布范围: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保护级别:

上一篇:丛异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