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乌尔猬(学名:Mesechinus dauuricuss),为猬科、林猬属的动物。达乌尔猬体型较小,耳长,尾较短,背部浅褐色,棘刺呈黑褐色,胸部、腹部的毛色为灰白色或橘黄色。
达乌尔猬是典型的半荒漠动物,适应能力强,昼伏夜出、胆小怕光、多疑孤僻,视觉和听觉都较弱,但嗅觉非常灵敏,有冬眠习性,繁殖期在5-6月,每年繁殖1次,每胎5-7仔,主要栖息于干旱地区或草原地带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区的灌丛中,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联邦。
达乌尔猬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 达乌尔猬
- Mesechinus dauuricus
- 短棘猬、蒙古刺猬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哺乳纲
- 猬形目
- 猬科
- 林猬属
- 达乌尔猬
- 2个
- 中国、蒙古、俄罗斯联邦
- Sundevall,1842
- Daurian Hedgehog
- Hemiechinus dauricus
形态特征
达乌尔猬身体背部浅褐色,棘刺呈黑褐色,棘刺近基部以及刺端有2个白色的节环,有些个体棘刺端部的白色节环可达棘的尖端,而使整个背面呈灰白色。背部没有完全白色的棘刺。头顶部的棘刺不向左右分披,较背部色淡,呈淡黄灰色,眼周围以及鼻端具少量暗灰色毛,耳覆灰白色绒毛。咽喉部、胸部、腹部的毛色为灰白色或橘黄色。
达乌尔猬上颌第一门齿比其他门齿长;第二门齿细小,高度不及第一门齿的一半,二者之间有齿隙;第三门齿较第二门齿高而宽。犬齿尖而锐利,与第三门齿等大,与第三门齿间有齿隙。第一上前臼齿小于犬齿,第二上前臼齿小于第一上前臼齿,第三上前臼齿强大,咀嚼面具有一高而尖的前尖。第一上臼齿大,此后的上臼齿逐渐变小。下颌第一门齿较长,第二门齿较小,犬齿不发达,第一下前臼齿小,第二下前臼齿较大,具双尖,其余臼齿逐渐变小。齿式=36。
栖息环境
达乌尔猬主要栖息于干旱地区或草原地带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区的灌丛中。生活习性
达乌尔猬是典型的半荒漠动物,适应能力强,昼伏夜出、胆小怕光、多疑孤僻,白天躲藏于窝内,夜间出来活动觅食。达乌尔猬在离开洞穴外出觅食的过程中,走出一段路后,总要原路返回,往返多次,确认安全后,才会继续向前推进,直至目的地,并且每次外出时,总是沿着同一条路线活动,因此其出没的通道,总是特别光滑而平整。达乌尔猬的视觉和听觉都较弱,但嗅觉非常灵敏,平时出外觅食,以及防敌主要依靠其灵敏的嗅觉。达乌尔猬常利用小型鼠类废弃的洞穴,结构简单,洞深一般不超过1m。有冬眠习性。
达乌尔猬食性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主要猎食昆虫、蛙、蜥蜴、小鸟、鸟卵、幼雏以及鼠类等。天敌主要是狐、兔狲、鼬科动物及猛禽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联邦。
在中国分布于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
繁殖方式
达乌尔猬繁殖期在5-6月,母猬发情期间表现不安,来回爬动,阴部有分泌物,妊娠期34-37天,每年繁殖1次,每胎5-7仔。幼猬50-60天便离开母体独立生活,4-5月龄就已经性成熟,可以进行交配繁殖后代。
亚种分化
序号 |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达乌尔猬指名亚种 | Mesechinus dauuricus dauuricus | Sundevall, 1842 |
2 | 达乌尔猬东北亚种 | Mesechinus dauuricus manchuricus | Mori, 1926 |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没有该种种群具体的数据信息,不过在蒙古被认为是很常见的,在俄罗斯很少受到保护。1960年,由于啮齿动物大规模携带鼠疫,达乌尔猬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减少。在赤塔地区草原地带开始繁殖时的种群密度为1-1.5只/10公顷。该种种群数量发展趋于稳定。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