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鼩猬(学名:Neotetracus sinensis),是猬科、中国鼩猬属的动物。头体长100-125毫米,尾长接近头体长的一半。背色棕褐,没有黑色的脊线。颅骨眶上突明显,三角形。颊齿数40枚,缺少第2上前臼齿,第4上前臼齿的前齿尖很发达,大而高隆;臼齿咬合面的中央有后小尖。
中国鼩猬栖于海拔800-2500米的阴湿常绿阔叶林中,夜间单独活动,主食昆虫,兼食果类。
中国鼩猬分布于中国、缅甸、越南、老挝及泰国等地。
中国鼩猬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 中国鼩猬
- Neotetracus sinensis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哺乳纲
- 食虫目
- 猬科
- 中国鼩猬属
- 中国鼩猬
- 4种
- 中国、缅甸、越南、老挝及泰国等
- Shrew Gymnure,Shrew-hedgehog
- Trouessart,1909
- 无危(LC) IUCN标准
形态特征
中国鼩猬头体长100-125毫米,尾长56毫米。体背棕褐色,没有成条或断续的黑脊线;腹色茶褐,亚成体不显而灰白,毛基深灰。体背和体侧针毛分作全黑的锋毛或深灰毛基而继有较长一段棕褐,仅毛尖黑色的两类前者长伸出毛被,后者在体侧的棕褐节段较长,故现淡色闪光。头部浓棕褐色,吻侧和下颏鲜艳。前足背有深色区,后足背胫侧黑褐,腓侧乳白,趾腹面有栉棱。尾二色,背黑褐腹面灰白,覆有短毛,鳞环不显。乳式:2-2=4。
中国鼩猬颅骨长31.7毫米,形较宽扁,颧宽和后头宽略大,眶间较宽。眶上突虽小但明显而尖锐,作三角形。颧弓完整、纤细。
中国鼩猬第1上门齿长而粗壮,其后5枚单尖齿近等大,仅犬齿略小。第4上前臼齿大作方形,前尖特大成尖锋。第1上臼齿和第2上臼齿均大,尤以前者,方形但外侧略大;前尖、后尖、原尖和次尖分布于四角,中央有明显的后小尖。第3上臼齿较小,三角形,缺后小尖。
栖息环境
中国鼩猬属典型的亚热带、温带兽种,栖于海拔800-2500米的阴湿常绿阔叶林中,洞穴多在大树根下或蕨草丛。
生活习性
中国鼩猬为穴居类动物,于大树根下、茂密竹丛和蕨类及腐叶或苔藓覆盖地筑巢。夜间单独活动。杂食性动物,食物有多种昆虫或多汁植物的根茎。
分布范围
中国鼩猬系横断山及其邻近地区的特有类群。中国以内主要见于四川,云南西部、西南部和东南边缘;中国以外仅分布于缅甸、越南、老挝及泰国等地的北部边境区。
繁殖方式
中国鼩猬全年繁殖,每年5-7月产仔,每胎2-5仔。
亚种分化
拉丁学名 |
中文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Neotetracus sinensis sinensis | 中国鼩猬指名亚种 | Trouessart, 1909 |
Neotetracus sinensis cuttingi | 中国鼩猬片马亚种 | Anthony, 1941 |
Neotetracus sinensis hypolineatus | 中国鼩猬滇西亚种 | Wang & Li, 1982 |
Neotetracus sinensisfulvescens | 中国鼩猬云南亚种 | Osgood, 1932 |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中国鼩猬种群分布不零散,在合适的栖息地并不少见,因地方不同数量存在差异,暂无具体的种群数量信息,发展趋势也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