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鸟类 > 鸻形目
鸻形目
中杓鹬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4

中杓鹬.jpg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中杓鹬

拉丁学名Numenius phaeopus

命名时间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Whimbrel

种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鸻形目、

中杓鹬(学名:Numenius phaeopus):体重315-475克,体长384-455毫米。中型涉禽,眉纹色浅,具黑色顶纹,基部淡褐色或肉色,嘴黑色、细长而向下弯曲呈弧状;头、颈淡褐色具黑色纵纹;头顶具乳黄色中央冠纹,头两侧具黑色侧冠纹,眉纹皮黄色。背黑褐色具皮黄色和白色斑纹。下体淡褐色,胸具黑褐色纵纹,两胁具黑褐色横斑。飞翔时可见腰和尾上覆羽白色。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细长而向下弯曲,基部淡褐色或肉色,脚蓝灰色或青灰色。

栖息于北极和近北极苔原森林和泰加林地带,通常在离林线不远的沼泽、苔原、湖泊与河岸草地活动。有时也出现在无树大平原。通常结小至大群,常与其他涉禽混群。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蟹、螺、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西伯利亚东部和北美北部,越冬于非洲、印度西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马达加斯加和太平洋中岛屿以及南美洲。

形态特征:中杓鹬头顶暗褐色。中央冠纹和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褐色。上背、肩、背暗褐色,羽缘淡色,具细窄的黑色中央纹;下背和腰白色,微缀有黑色横斑;尾上覆羽和尾灰色,具黑色横斑;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内侧具锯齿状白色横斑;外侧3枚初级飞羽羽轴白色。内侧初级飞羽与次级飞羽具白色横斑。颏、喉白色。颈和胸灰白色,具黑褐色纵纹。身体两侧和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褐色横斑。腹中部白色。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胸具更多皮黄色,微具细窄纵纹,肩和三级飞羽皮黄色斑更显著。

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细长而向下弯曲,基部淡褐色或肉色,脚蓝灰色或青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315-355克,♀320-475克;体长♂400-430毫米,♀384-455毫米;嘴峰♂76-83毫米,♀78-88毫米;翅♂215-236毫米,♀226-245毫米;尾♂85-104毫米,♀83-125毫米;跗蹠♂53-59毫米,♀55-64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夏季栖息于北极和近北极苔原森林和泰加林地带,通常在离林线不远的沼泽、苔原、湖泊与河岸草地活动。有时也出现在无树大平原。非繁殖期则多出现在沿海沙滩、海滨岩石、河口、沙洲、内陆草原、湿地、湖泊、沼泽、水塘、河流、农田等各类生境中,甚至出现在公园草地和高尔夫球场草地上。

生活习性:在中国主要为旅鸟,台湾和海南岛部分为冬候鸟。春季以4-5月,秋季以9-10月迁经中国。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和觅食,但在迁徙时和在栖息地则集成大群。行走时步履轻盈,步伐大而缓慢,也常在树上栖息,特别是当无适当的栖息位置时。常将朝下弯曲的嘴插入泥地探觅食物。飞行时两翅煽动较快,飞行有力。

常分散单独觅食,个体间并有保卫觅食地的行为。通常直接啄食,有时也边走边将弯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蟹、螺、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美属萨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亚美尼亚、阿鲁巴、澳大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白俄罗斯、比利时、伯利兹、贝宁、百慕大、不丹、玻利维亚、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文莱达鲁萨兰国、保加利亚、布隆迪、佛得角、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中国、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塞浦路斯、捷克的、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法罗群岛、斐济、芬兰、法国、法属圭亚那、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格陵兰、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匈牙利、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哈萨克斯坦、肯尼亚、基里巴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卢森堡、马其顿、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里、马耳他、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尼泊尔、荷兰、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勒斯坦、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圣巴泰勒米、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斯瓦尔巴和扬马延、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乌拉圭、乌兹别克斯坦、瓦努阿图、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越南、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游荡:阿富汗、布基纳法索、格林纳达、约旦、列支敦士登、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和维尔京群岛。

中国

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西至四川、西藏南部、南至广东、福建、香港、海南岛、台湾和兰屿。其中部分在海南岛和台湾越冬,其它地方均为旅鸟。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5-7月。繁殖于北极冻原森林带和泰加森林地带,有时也繁殖于无树平原。通常营巢于湖泊、河流岸边及其附近沼泽湿地上。巢多置于离水域不远的土丘或草丛下面干燥地上。巢甚简陋,主要为地上的浅坑,内再垫以苔藓、草茎和树叶即成。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的形状为长卵圆形,颜色为蓝绿色或橄榄褐色,其上被有黑褐色或灰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2-65毫米×36-44毫米,平均59毫米×41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4天。

亚种分化:

中杓鹬(4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与年代

1

中杓鹬中部亚种

Numenius phaeopus alboaxillaris

Lowe, 1921

2

中杓鹬北美亚种

Numenius phaeopus hudsonicus

Latham, 1790

3

中杓鹬指名亚种

Numenius phaeopus phaeopus

Linnaeus, 1758

4

中杓鹬东部亚种

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①②④查无资料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8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③中杓鹬指名亚种查无图片

中杓鹬指名亚种(学名:Numenius phaeopus phaeopusLinnaeus,1758)分布于北欧和亚洲西北。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香港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外形特征:体型偏小(43厘米)的杓鹬。眉纹色浅,具黑色顶纹,嘴长而下弯。似白腰杓鹬但体型小许多,嘴也相应短。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蓝灰。

生活习性:喜沿海泥滩、河口潮间带、沿海草地、沼泽及多岩石海滩,通常结小至大群,常与其他涉禽混群。


上一篇:细嘴杓鹬
下一篇:爱斯基摩杓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