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勺嘴鹬
【拉丁学名】Eurynorhynchus pygmeus
【命名时间】Linnaeus,1758年
【英文名称】Spoon-billed Sandpiper
【种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鸻形目、鹬科
勺嘴鹬(学名名:Eurynorhynchus pygmeus)是鹬科勺嘴鹬属鸟类,小型涉禽,体长14-16厘米。嘴黑色,嘴基平扁,先端扩大呈铲形。夏季上体黑色,具棕红色羽缘。头、颈、胸棕红色,胸具黑色斑点,其余下体白色。冬羽背面灰褐色,具黑褐色羽轴纹。额和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褐色。下体白色,胸侧具黄褐色纵纹。飞行时翅上有一窄的白色翼带,腰和尾上覆羽两侧白色,中央黑色。觅食时用嘴在水中或烂泥中像扫帚一样左右来回扫。据此特征和它那呈铲形的黑色嘴,在野外很容易地就能与其他鹬类区别开来。
形态特征:勺嘴鹬前额、头顶和后颈栗红色,具黑褐色纵纹。翕、肩和三级飞羽羽毛中部黑色,羽缘栗色,使背呈现出红栗色而具黑斑。翕部羽缘白色,在背部形成v字形的白色线。飞羽黑色,大覆羽具宽的白色尖端,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基部白色,与大覆羽的白色尖端共同组成翅上宽阔的白色翅带。腰和尾上覆羽两侧白色,中间黑色。中央尾羽黑色,两侧尾羽淡灰色。嘴基和颏白色。眼先较暗,有一黑色贯眼纹,在眼后贯眼纹较细。眉区、头两侧、脸、前颈、颈侧和上胸栗红色,具细的褐色纵纹。下胸淡粟色,具褐色纵纹和斑点,有时在两侧形成由褐色斑点组成的纵带。其余下体,色括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冬羽头顶和上体灰褐色,微具暗色羽轴纹。后颈较淡,翅覆羽灰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前额、眉纹和下体辉亮白色。颈测和上胸两侧微具褐灰色纵纹。
幼鸟头顶黑褐色,具栗皮黄色羽缘。前额和眉纹乳白色。眼先和耳区有暗色斑纹。翕、肩和三级飞羽黑褐色,多数具皮黄色和白色羽缘。其中白色羽缘在背部形成白色v形带斑。翅覆羽褐色,具淡皮黄色和皮黄红色羽缘。下体白色,胸两侧缀皮黄色,具细的褐色纵纹。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基部宽厚而平扁,尖端扩大成铲状。脚黑色。
大小量度 | ||||
体长 |
嘴峰 |
翅 |
尾 |
跗跖 |
140-160毫米 |
10-12毫米 |
85-106毫米 |
37-39毫米 |
19-22毫米 |
近种区别:
红腹滨鹬 |
相似种红腹滨鹬虽然大小和羽色都非常相似,但它的嘴不呈铲状,觅食方式也不是用嘴在水中左右来回扫,区别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
栖息环境:勺嘴鹬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海岸冻原沼泽、草地和湖泊、溪流、水塘等水域岸边。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与河口地区的浅滩与泥地上,或海岸附近的水体边上,不深入到内陆水域。
生活习性:勺嘴鹬常单独活动于水边浅水处和松软的烂泥地上。行走时常低垂着头,不断将嘴伸入水中或烂泥里,边走边用嘴在水中或泥里左右来回扫动前进,甚至转回来的时候,嘴也不用从水中出来。
食性: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用嘴在水下或烂泥里左右来回扫动觅食。有时也在地面直接啄食。
迁徙:中国主要为旅鸟,部分冬候鸟。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迁经中国。
分布范围:原产地:孟加拉国、中国、印度、日本、朝鲜、韩国、马来西亚、缅甸、俄罗斯联邦(东亚俄罗斯)、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游荡: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美国。
中国:上海、福州、广东、海南岛、香港和台湾。
繁殖方式:勺嘴鹬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海岸冻原地带,繁殖期6-7月。营巢于冻原沼泽、湖泊、水塘、溪流岸边和海岸苔原与草地上。尤其喜欢在淡水塘边的苔藓草地上营巢。巢甚简陋,主要由亲鸟在松软的苔原地上挖掘一圆形凹坑,内垫以苔藓、枯草和柳叶。每窝产卵3-4枚。卵的颜色为淡褐色,被有细小的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8-33毫米×20-23毫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极危(CR)。
种群现状
勺嘴鹬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估计繁殖种群数量为200-2800对(Kolosov,1983)。
2007-2008年缅甸越冬鸟类记录为84只,2009年1月为73至(Clark,2009),2010年89只(Zöckler等人2010b);2010年至2012年在缅甸马达班湾的150-220只(Zöckler等人,2010a,b,2014)和2015年1月在马达班上湾的大约155只(Clark,2015)。2016年2月,估计有100只在缅甸莫塔马海湾上游(Anderson等人,2016年)。
2010年3月至4月,在孟加拉国沿海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期间,至少共记录了49只(Bird et al.2010,Chowdhury et al.2011)。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沿孟加拉国海岸进行的调查发现,沿海不同地点的人数至少为76只,这是自1989年以来孟加拉国记录的最高人数(Chowdhury,2016)。在2015-2016冬季,在泰国湾估计有10只成年鸟(K. Sutasha in litt.2016)。雷州半岛最近的调查结果表明,那里有大约50只鸟的越冬示例(Martinez和Allcock,2016;C.Zöckler,2016年)。2015年发现了梅克纳河口沿线的一个新址,2016年2月至少有48只(Chowdhury等人,2018)。
在秋季和春季,该物种的成年鸟很可能会迁徙途径中国如东(Menxiu等,2012;Clark等,2014)。它是该物种唯一已知的换羽场所(Bai et al.2015)。2011年10月在中国如东县的示例达到103只,2012年10月达到106只,2013年10月达到140只(Zöckler和Li 2013),2014年9月至少226只,2014年10月达到177-190只(Zöckler等人,2015年)可能占全球示例的很大一部分(M. Tong in litt.2011)。2014年10月,中国东台市条子泥最多记录100只鸟(Zöckler)等。2015年10月,在条子泥有超过100只的鸟类(Li和Chowdhury 2016)。2015年5月对中国如东泥滩进行的一项调查记录了至少62只,其中包括一些头发起飞的鸟类(Phillips 2015)。模拟工作表明中国如东太远不能让物种从其繁殖地单程飞行到达,并且正在开展工作以确定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另一个中途停留地点(Clark等人,2014年)。中国沿海水鸟调查于2005年至2013年间进行(Bai et al.2015)确定了以下对该物种具有国际重要性的遗址:辽宁(鸭绿江河口湿地)、江苏(如东沿海、东台沿海、东陵沿岸)、福建(闽江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墩岛屿和威头湾)和广东(溪头海岸)。
该物种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因为它的数量极少,正在经历极度迅速的衰退。这是因为许多因素,包括繁殖,通过和越冬地的栖息地丧失,这些因素都受到干扰,污染,狩猎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幼鸟一直很低,导致人们担心数量迅速老龄化;迫切需要采取行动防止这一物种灭绝。
保护计划
从2011年起,英国针对勺嘴鹬启动了紧急保护计划。由于将刚孵化出的幼鸟从俄罗斯运往英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2012年专家们决定直接将鸟蛋运往英国孵化。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在历时一周用直升机和飞机将第一批勺嘴鹬鸟蛋运至英国后几小时,第一只勺嘴鹬已经破壳而出,而且更多的雏鸟正在孵化之中。届时它们将具有生育能力,随时准备养育下一代;而窝中的卵被取走,会促使亲鸟们产下一窝新的卵,无形中其实也扩大了它们的种群。
相关新闻:2020年3月,广东省林业局消息,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34只勺嘴鹬,连日来它们在滩涂上进食,为迁徙之旅储备能量。作为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目前可繁殖的勺嘴鹬大概有210对到228对,远少于大熊猫。这是一种在俄罗斯东北部冻土层地带上繁殖,并在东亚及东南亚湿地越冬的小型涉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