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背鸥(学名:Larus dominicanus)是一种鸥科动物,生活在整个南半球,甚至远至赤道,这种鸟类对温度的适应度非常高,0~23℃的温差范围内,都不会对它们造成威胁。黑背鸥的数量超过108万对,当中约有10,000~20,000对生活在南极地区。
黑背鸥的主食为腐肉,攻击性强的黑背鸥会在鞘嘴鸥窃取其他鸟类食物时,趁机偷吃鞘嘴鸥的幼鸟,有时甚至还会吃掉自己的蛋和幼鸟。数量由于人类废弃的渔网以及垃圾,正在减少中。
简介:黑背鸥生活在南极地区,是那里最大的飞鸟,也是世界飞鸟之王。它的羽毛洁白,从头颅到身躯都是白的,只有翼背是黑的,因此而得名。黑背鸥善于远翔,日行千里对它来说易如反掌,连飞数日,它也毫不倦怠,甚至绕极地飞行,也锐气不减。它们还是空中滑翔的能手,可以连续几小时不扇动翅膀,仅凭气流滑翔。黑背鸥多数时间都在海上漂泊;在4~7年后回到它的出生地。成年后的黑背鸥开始繁衍后代,它们每次只产下一枚卵。80天之后,小宝宝就出壳了,小黑背鸥经过近300天的成长,才会从父母的怀抱中独立。在海面,黑背鸥悠然自得地凫水,宛如天鹅,在岩顶则雕塑般一动不动。在闲云里伫立,又似白鹤。在天空,它的一对翅膀时而呈对称的波浪形,优美地扇动,时而呈一字直线,轻盈地滑翔,这正是鸥鸟最大的特点。人类对这种鸟的安静、洒脱,多姿多态大为欣赏。
形态特征:中型水禽,体重1~1.2千克,体长62厘米左右,体形厚重,头部平坦。背、肩和翼上覆羽银灰色,肩羽有宽阔白端,下体纯白色。嘴黄色,嘴尖有红色斑点,腿粉红色。喜群居,常几十只或成百只一起活动。每年4月至8月是繁殖期,主要以软体动物及昆虫为食,也食黄鼠、姬鼠、田鼠等。
黑背鸥的幼鸟全身长满棕色的斑点,这些斑点可以使它们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让捕猜者难以察觉。这种模拟周围环境的特殊体色称为保护色。
数量分布:
数量:超过 108 万对,当中约有 10,000~20,000 对生活在南极地区。
分布:新西兰、澳洲南部、非洲南部、南美洲南部和其他亚南极岛屿。
食物:软体动物 (尤其是南极帽贝)、鱼、甲壳类动物、其他海鸟等。
黑背鸥喜爱在容易觅食且隐秘的地方筑巢,所筑的巢也反映出四周的生态环境,为碗状或圆锥状的土墩,或是以沙子、草叶、海草、小树枝、贝壳及沙粒混合而成的巢。
繁殖方式:雌鸟一次产 2~3 颗蛋,需 23~30 天孵化。
幼鸟:幼鸟在 45~61 天内便会成为成鸟,但有时还需要父母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