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乌燕鸥
【拉丁学名】Onychoprion fuscatus,Sterna fuscata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66
【英文名称】Sooty Tern
【种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鸻形目、鸥科、燕鸥亚科
乌燕鸥(学名:Onychoprion fuscatus):是鸟纲、燕鸥科的物种。体重120-285克,体长400-420毫米。背黑色。尾深开叉。似褐翅燕鸥,但上翼及背深烟褐色,无灰色后领环,白色的前额也不延伸成眉线。成鸟烟褐色,臀白,背及上翼具白色点斑成横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乌燕鸥属于海洋性鸟类,栖于远离海岸的洋面或多岩礁多沙岛屿。夏候鸟,3-4月迁到繁殖地,常在晚上到达。常成群活动。持久而频繁地在海面上空飞翔。并不断掠过水面捕食。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海洋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海面上,也在飞行中捕食飞行昆虫。广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热带海域。
形态特征:乌燕鸥前额白色从嘴基沿眼先直到眼上缘。头顶、枕黑色。贯眼纹黑色,与头顶黑色相联。后颈黑色而杂有白色。背、肩和翅深巧克力褐色。翅前缘白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外侧尾羽外侧白色,其余尾羽同背。尾呈深叉状。眼先,贯眼纹以下颊部、颈侧、颏、喉和下体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也为白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顶具白色纵纹。
幼鸟通体淡黑褐色,背和翅覆羽具淡灰白色羽缘。肩和内侧次级飞羽具宽的白色尖端。腹、尾下覆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虹膜黑褐色。嘴和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20-285克,体长400-420毫米,嘴峰35-43毫米、翅277-305毫米、尾184-196毫米,跗跖23-24毫米。
栖息环境: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岩石和沙石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海洋。幼鸟常飞到更远的海洋活动,通常在海上要度过3年以上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
生活习性:夏候鸟,3-4月迁到繁殖地,常在晚上到达。常成群活动。持久而频繁地在海面上空飞翔。飞翔时两翅煽动缓慢而轻微,飞行轻快而敏捷,有时在空中翱翔和滑翔,并不断掠过水面捕食。
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海洋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海面上,也在飞行中捕食飞行昆虫。
分布范围:原产地: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巴西、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中国、哥伦比亚、科摩罗、古巴、吉布提、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格林纳达、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肯尼亚、韩国、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马约特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莫桑比克、缅甸、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尼日利亚、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塞内加尔、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里南、泰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和越南。
繁殖地:美属萨摩亚、安圭拉、澳大利亚、博奈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英属印度洋领地、科科斯(基林)群岛、库克群岛、赤道几内亚、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属南部领土、瓜德罗普岛、牙买加、基里巴斯、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毛里求斯、瑙鲁、新西兰、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帕劳、皮特凯恩、圣赫勒拿,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托克劳、汤加、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美国、美国本土外小岛屿、瓦努阿图和维尔京群岛。
非繁殖地:博奈尔岛,新尤斯塔岛和萨吧岛、库拉索、关岛、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圣马丁(法属)、圣马丁(荷属)。
留鸟: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斐济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季节性不确定:哥斯达黎加和圣巴泰勒米。
旅鸟:也门。
留鸟和原产地不确定(季节性不确定):安哥拉、孟加拉国、贝宁、柬埔寨、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伊拉克、科威特、纳米比亚、纽埃、巴基斯坦、东帝汶、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游荡:比利时、佛得角、圣诞岛、科特迪瓦、丹麦、厄立特里亚、 Eswatini、法国、德国、加纳、香港、冰岛、以色列、意大利、马拉维、挪威、葡萄牙、塞拉利昂、西班牙、瑞典、突尼斯、英国和津巴布韦。
游荡(非繁殖地):苏丹。
留鸟和游荡(季节性不确定):多哥。
游荡(旅鸟):巴林、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4-6月,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海岛或海岸岩石上,或沙石地上,特别喜欢在灌木旁的裸露沙石地上营巢。每窝产卵1-2枚,偶尔多至3枚。卵的颜色为乳白色、粉红白色或黄白色,被有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8×35至58×38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6天。经亲鸟30天左右的喂养即能飞翔。幼鸟能飞翔后,即离开亲鸟,到离陆地很远的海洋中生活。经过3-4年的海上生活达到性成熟后回到出生地参与繁殖。
亚种分化:
乌燕鸥(7亚种)查无资料 | |||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与年代 |
|
1 |
乌燕鸥东太平洋亚种 |
Onychoprion fuscatus crissalis |
Lawrence, 1872 |
2 |
乌燕鸥指名亚种 |
Onychoprion fuscatus fuscatus |
Linnaeus, 1766 |
3 |
乌燕鸥克马德亚种 |
Onychoprion fuscatus kermadeci |
Mathews, 1916 |
4 |
乌燕鸥费岛亚种 |
Onychoprion fuscatus luctuosus |
Philippi & Landbeck, 1866 |
5 |
乌燕鸥西太平洋亚种 |
Onychoprion fuscatus nubilosus |
Sparrman, 1788 |
6 |
乌燕鸥夏威夷亚种 |
Onychoprion fuscatus oahuensis |
A. Bloxam, 1827 |
7 |
乌燕鸥澳洲亚种 |
Onychoprion fuscatus serratus |
Wagler, 1830 |
物种现状:一些乌燕鸥族群(例如在阿森松岛)受到引入的大鼠类和家猫的捕食威胁。随着澳大利亚观测到的海水温度升高,繁殖地的物种数量下降,与褐翅燕鸥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南部形成了新的繁殖地。海表温度的变化已被证明对该物种在繁殖群体中的觅食成功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繁殖成功率。曾经在某些地区持续大规模采卵已经促使该物种迁移到次优的筑巢地点,导致死亡率降低和繁殖成功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