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鸟类 > 鸻形目
鸻形目
长嘴斑海雀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4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长嘴斑海雀

【拉丁学名】Brachyramphus perdix

命名者及时间Pallas, 1811

【英文名称】Long-billed Murrelet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鸻形目海雀

长嘴斑海雀(学名:Brachyramphus perdix):体长25-29厘米。夏羽上体暗褐色,,腰和肩缀有棕色或黄褐色斑。下体白色而密杂以黑褐色斑。冬羽上体黑褐色,头顶黑色,下体白色。尾黑色,非常短,几被尾下覆羽所盖。嘴较细长,站立时呈直立姿势。

曾经是斑海雀亚种之一(东北亚种 Brachyramphus marmoratus perdix),1998年被世界鸟盟确定为独立的物种。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沿海自堪察加半岛沿鄂霍次克海岸向南,包括萨哈林岛、千岛群岛与日本北海道,向东经过阿留申群岛至北美洲西海岸,自阿拉斯加至洛杉矶北部,在上述地区之间的太平洋海域至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包括琉球群岛等海区越冬。

形态特征:长嘴斑海雀前趾间有蹼膜,后趾缺如。翅窄而短小,尾短。体羽黑白二色,雌雄羽色相似。成鸟夏羽为头黑色,各羽具狭窄的白色羽缘,上体黑色,颈、背、肩、腰和尾上覆羽具赭褐色或淡黄褐色羽尖,在上体形成黄褐色或赭褐色横斑;肩羽缀有纵向白色条纹;尾羽黑色,外侧一对尾羽具白色大理石样斑纹;头侧眼以下黑灰色,具有淡白色斑点;眼周围有不显著白圈;飞羽黑褐色;翅上覆羽黑褐色而具淡灰色羽缘;下体白色而具暗灰褐色羽缘,喉至上胸偏奶黄色,翼下覆羽灰褐色。

成鸟冬羽为头顶较暗而几呈黑色;眼周有一白圈;颈具明显的白色领圈或羽簇;上体余部暗灰色,冬羽基部较淡;肩羽缀有白色;颏、喉、眼以下头侧、颈及下体白色;翅下覆羽灰色。

幼鸟与成鸟冬羽相似,但背具窄狭的白色羽缘;下喉和胸具褐灰色羽缘。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前面暗灰色,缀有蓝色,后面和蹼黑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00g♀140g;体长♂263-289mm♀265-295mm;嘴峰♂16-19mm♀16-20mm;翅♂138-145mm♀138-143mm;尾♂37mm♀36mm跗蹠♂22mm♀24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洋和沿海地区,有时也出现于大的内陆湖泊中的淡水水域,如大型湖泊,鱼场等。

生活习性长嘴斑海雀在中国为冬候鸟和游荡鸟。飞翔时能直接从海面上起飞。平时栖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时期才回到岸边的岛屿或陆地。上岸时大致呈直立式,状如企鹅,是趋同进化的结果。善于游泳和潜水,一般能潜入水下10米以上。以鱼类、甲壳动物和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为食。栖于及海岸附近。游泳时嘴和尾均上翘。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中国、日本、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韩国、俄罗斯联邦。

游荡:瑞士。

中国

辽宁(本溪桓仁、旅顺)、吉林(松花湖)、黑龙江(扎龙、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兴凯湖)、山东(青岛);福建(福州);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

亚种分化:单一物种,无亚种。长嘴斑海雀(Sibley and Monroe 1990, 1993)原属于斑海雀亚种之一Brachyramphus marmoratusperdix),1998年被世界鸟盟确定为独立的物种(Brachyramphus perdix)。

繁殖方式:繁殖期6-7月,营巢于海岛松树枝杈上,距地高7米。巢由苔藓筑成。每窝产卵一枚,卵为淡蓝绿色、具暗色斑点,卵月大小为62.5mm×41.2mm

种群现状:该物种近年来受到来自原始森林的快速缩减,特别是在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的记录,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发生在鄂霍次克海白令海陆架的石油工业的集约化发展,而这些都对该物种的生存构成了进一步的潜在威胁。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上一篇:白腹海雀
下一篇:小嘴斑海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