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翡翠(学名:Todirhamphus macleayii):体长20厘米,体重29-42克。雄鸟的头顶和翅膀都是蓝紫色。嘴基上有一个大白斑。眼先黑色,颈部背面白色。上体外套是绿松石蓝色,尾钴蓝色。两侧颈部,下巴,喉部,胸部,两翼,下腹部和尾是大面积的白色。翅膀里侧是白色。上颌黑褐色。虹膜深褐色,腿灰黑色。
栖息于茂密的森林及河岸边,森林附近的沼泽,森林边缘的草原湿地,农田,草地,沼泽和林地小溪。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非常吵闹,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因为它们是候鸟,在夏季和冬季有两次迁徙,在每年的此时,林翡翠夫妇都会非常忠诚的返回同一领土。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
- 林翡翠
- Todirhamphus macleayii
- 林地翡翠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今鸟亚纲
- 佛法僧目
- 翠鸟科
- 白领翡翠属
- 林翡翠
- Jardine and Selby, 1830
- Forest Kingfisher
形态特征
林翡翠体长20厘米,体重29-42克。雄鸟的头顶和翅膀都是蓝紫色。嘴基上有一个大白斑。眼先黑色,颈部背面白色。上体覆羽绿松石蓝色,尾钴蓝色。三级和尾羽有蓝紫色的色调,两侧颈部,下巴,喉部,胸部,两翼,下腹部和尾是大面积的白色。翅膀里侧是白色。上颌黑褐色。虹膜深褐色,腿灰黑色。
雌鸟与雄鸟的区别是颈后、帽子和翕(没有白领)都是深蓝色。幼鸟不同于成年雄鸟,蓝色略暗,羽毛的外壳和覆翼是羚羊皮黄色。胸部有暗条纹,两侧和腹部是浅黄色,背部是灰色、蓝色或黑色。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栖息环境
通常栖息于树木繁茂的地区、森林及河岸边;在澳大利亚,活动于附近的森林沼泽,森林边缘的稀树草原,农田,草地,沼泽和林地小溪,树木繁茂的海湾,也活动于桉树林,红树林。在新几内亚,其栖息地高达1600米。生活习性
林翡翠在有些地区迁徙,每年回到同一地区。新南威尔士州的林翠鸟鸟每年3-4月份离开,在9-10重返。它们越冬的地区在塔宁巴尔群岛、印度尼西亚、巴布亚 - 新几内亚南部。生活在新不列颠、新爱尔兰岛和伊丽莎白岛的亚种不迁徙,是留鸟。
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非常吵闹,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因为它们是候鸟,在夏季和冬季有两次迁徙,在每年的此时,林翡翠夫妇都会非常忠诚的返回同一领土。此翠鸟最喜欢狩猎,狩猎时寻找一个裸露的树枝或电线杆。一旦找到一个猎物,它会啄对方的腿和胸部,有时叼在口中来回甩或大力击打,至猎物死亡后吞食。
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如蟋蟀、蜘蛛、蝎子、和蜗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小鱼,小蛇和蜥蜴。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 在澳大利亚,其分布区域延伸至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特别是在山脉的东部,至约克角半岛和北部地区,自梅尔维尔岛、达尔文、维多利亚河、格鲁特岛。也存在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星盘湾以东,直到俾斯麦群岛西部。
繁殖方式
林翡翠根据地区不同,产卵时间不同: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是10月至12月, 在昆士兰州是8至12月,在北领地是9月至11月,在新几内亚是1月。雌雄通常共同在白蚁蚀空的树干上挖巢。它们的巢像一个稍微弯曲的短隧道,其尺寸约为23厘米深。雌鸟每窝产3-6枚卵。
亚种分布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分 布 | |
1. | 林翡翠巴布亚亚种 | Todirhamphus macleayii elizabeth | 巴布亚和新爱尔兰群岛 |
2. | 林翡翠指名亚种 | Todirhamphus macleayii macleayii | 澳大利亚北部维多利亚河梅尔维尔群岛 |
3. | 林翡翠约克角亚种 | Todirhamphus macleayii ncincta | 澳大利亚东北部约克角沿海岸向新南威尔士州 |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