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须夜蜂虎(学名:Nyctyornis athertoni)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鸟类,体长约30厘米,是绿色林栖型蜂虎,蓝色的胸羽蓬松,嘴厚重而下弯。成鸟顶冠淡蓝,腹部棕黄带绿色纵纹。尾羽腹面黄褐。亚成鸟全身绿色。喉、胸部中央的羽甚长和亮色;该物种嘴形较粗厚、顶峰较平,每侧有一凹陷;鼻孔为小羽所掩;翅长,第3片飞羽最长,第1 片约为其三分之二长;尾长,微凸形。栖于高大森林上中层。无声地从高栖处捕食。停歇时尾部扇开或抽动。较其他蜂虎更属森林鸟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北部,中国南部包括海南岛,东南亚。
- 蓝须夜蜂虎
- Nyctyornis athertoni
- 夜蜂虎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鸟纲
- 佛法僧目
- 蜂虎科
- 夜蜂虎属
- 蓝须夜蜂虎
- 2亚种
- Jardine & Selby, 1830
- Blue-bearded Bee-eater
- 无危(LC) IUCN标准
外形特征
体形较大,翅长在130 mm以上;胸部中央羽毛特长而色艳,尾略凸形,与翅几等长。
夏羽:上体自额至头顶前部辉淡蓝色,余部及头颈两侧、翅、尾表面草绿沾蓝色,外侧飞羽具黑褐色羽端及黄色内缘,侧尾羽内翈具赭黄色的基部和黑褐色的先端。下体自颏至胸二侧与背同色;喉中央淡蓝色,前颈至上胸的中央(长形羽)转暗蓝色;自下胸以下赭黄色,除尾下覆羽外,各羽具绿褐色的中央条纹。
冬羽:头顶、背、肩部及喉侧均无蓝色沾染,上体仅额部沾有蓝色。
虹膜红色;嘴黑褐色;脚紫绿色,爪黑色。
生活习性
见于山地或丘陵地带,草地上或山坡、沟谷、河边、村旁等林间乔木中层或树冠。有时栖于树梢上,见虫飞过即腾空而起捕食,不论成功与否均马上以一弧圈形滑翔而下回原位;有时盘旋于树冠之上或穿飞于树丛之间以追捕昆虫,常且飞且叫,叫声带沙哑,似“ko-r-r:ko-r-r”,鸣时喉、胸部的长羽显著地松开。
食物全为飞虫,亦以蜂类为多,其中有蝉和鞘翅目昆虫,还有吃白蚁、蜻蜓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繁殖方式
年繁殖期约在2月,见挖隧道营巢,常挖于林间峡谷的岸壁或坡地盘山道旁的陡壁。隧道直径约50-60 mm,深约1.5-3 m,尽头处扩大为卵室;无巢垫,但也常堆积着昆虫的残躯物,而且还常散落在洞口外的地面。每产4-6枚纯白色的卵,卵形甚近球形。雄鸟和雌鸟轮流负担营巢、孵卵和育雏任务。雏鸟为晚成性。亚种分化
(2种) 1. 蓝须夜蜂虎海南亚种(学名:Merops persicus chrysocercus)分布于撒哈拉沙漠西部边界,从摩洛哥到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乍得,冬天到撒哈拉以南非洲。
2. 蓝须夜蜂虎指名亚种(学名:Merops persicus persicus)分布于埃及包括尼罗河三角洲,以色列,土耳其,南到波斯湾,里海和咸海,巴尔喀什,阿富汗,印度(新德里和古吉拉特);冬季主要在热带非洲东部。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