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北蝰(学名:Vipera berus)为蝰科蝰属的爬行动物。雄蛇全长为435至500毫米,雌蛇全长为505至560毫米,头略呈三角形,与颈明显有别,吻钝圆,躯干较粗,尾较短,背面灰色或橄榄黄色,沿背脊有一波状或锯齿形浅黑色纵带纹,两侧各有一列斑点,腹面为一致的灰色,具浅色斑点,尾末端通常黄色,头背有一“><”形浅黑色斑,眼后有一深色纵纹,上唇鳞带白色或浅黄色,前缘褐色,鼻孔较大。
- 极北蝰
- Vipera berus
- 龙纹蝰,Northern Viper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爬行纲
- 有鳞目
- 蛇亚目
- 蝰科
- 蝰亚科
- 蝰属
- 极北蝰
- 4种
- 中亚,北亚,欧洲北部及中部,中国
- Linnaeus, 1756
形态特征
雄蛇全长为435至500毫米,雌蛇全长为505至560毫米。头略呈三角形,与颈明显有别。吻钝圆,躯干较粗,尾较短。生活时,背面灰色或橄榄黄色,沿背脊有一波状或锯齿形浅黑色纵带纹,两侧各有一列斑点;腹面为一致的灰色,具浅色斑点,尾末端通常黄色。头背有一“><”形浅黑色斑,眼后有一深色纵纹,上唇鳞带白色或浅黄色,前缘褐色。吻鳞高与宽相等,与吻端二枚小鳞(端鳞)相切。鼻孔较大,位于鼻鳞中央;鼻鳞与吻鳞间隔1枚鼻吻鳞;头背面鳞片仅额鳞、顶鳞及眶上鳞为大形鳞片;额鳞前方有小鳞13—17枚(包括2枚端鳞);左右顶鳞在中线彼此相切,前切额鳞,与眶上鳞间隔1行小鳞。眼中等大小,瞳孔直立椭圆形,眼前、后及下方均被小鳞围绕,与鼻鳞间隔二行小鳞,与上唇鳞间相隔一行小鳞;上唇鳞9,第4、5两枚恰位于眼正下方;下唇鳞10或11枚,也有一侧为9或12枚者,第1对下唇鳞在颏鳞后方彼此相切;前4或5枚切唯一的一对颔片。背鳞21(23)—21—17行,均明显具棱,或仅最外一行平滑。腹鳞雄性147、148,雌性153、156;肛鳞完整;尾下鳞双行,雄性40、41,雌性29、33对。
栖息环境
多生活于温带、寒带的林区和草原草甸区。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及沼泽地。以树根洞穴中或石块下为其隐蔽场所。垂直分布可达2700m的山区。
生活习性
极北蝰是独居动物,除了交配期间和冬眠时期以外,很少和其他个体在一起。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日落时分。在每年的九月至十月间开始冬眠,春季雪未融化时即苏醒,冬季单个或集群利用其他动物洞穴冬眠,极北蝰的冬眠期很长,在英国它们通常会冬眠6个月,在寒冷的北极圈附近冬眠期则长达8个月。一般蛇类在气温低于10℃就冬眠了,而极北蝰在气温低到3℃时还可以活动。食物以啮齿动物为主,间或也吃蛙、蜥蜴等;幼蛇则以昆虫及蠕虫为主要食物。
分布范围
在所有陆生蛇类中,极北蝰拥有最广泛的分布范围。生活区域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法国中部,向东延伸至俄罗斯的太平洋海岸,是唯一在北极圈内出现的蛇。中国主要分布在吉林(长白山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安图县、抚松县)、新疆(阿勒泰、福海)。
繁殖方式
卵胎生。4月为交配盛期,雄性极北蝰可与多条雌性进行交配,每年繁殖一次。雌蛇的妊娠期为3至4个月,一般在秋季或冬眠期间生产,通常会生下6至20条幼蛇,初生幼蛇全长95至180毫米,出生后3小时即可自行活动,3至4年达到性成熟 。
亚种分化
序号 | 拉丁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Vipera berus berus | LINNAEUS,1758 |
2 | Vipera berus bosniensis | BOETTGER,1889 |
3 | Vipera berus nikolskii | VEDMEDERYA,GRUBANT & RUDAJEWA,1986 |
4 | Vipera berus sachalinensis | TZAREVSKY,1917 |
种群现状
在一些国家,极北蝰是保护动物,例如英国等。但其毒性对保护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因素,人们会出于对极北蝰的恐惧而猎杀该物种。同时,由于农业发展、森林砍伐和灌木侵蚀等原因,导致栖息地遭到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该物种。
保护级别
毒性危害
被极北蝰咬伤后,伤口附近会有剧痛,二十分钟后会有更严重的反应。受害者会产生肿胀、晕眩、呕吐,但要在六个小时后才会出现最严重的症状,尽管如此但极北蝰咬伤却很少会致命,小孩被咬伤有时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