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蜥科(学名:Agamidae)指的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双孔亚纲,蜥蜴目的一科。鬣蜥科有40到53属300到377种,分布遍及旧大陆的大多数温暖地区,只是不出现在马达加斯加岛等一些岛屿上,而在亚洲南部和大洋洲最丰富,非洲和欧洲则较少。鬣蜥科有不少和美洲鬣蜥科相对应的成员,也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类型。
- 中文名
- 鬣蜥科
- 拉丁学名
- Agamidae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亚 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 爬行纲
- 亚 纲
- 双孔亚纲
- 目
- 蜥蜴目
- 亚 目
- 鬣蜥亚目
- 科
- 鬣蜥科
- 分布区域
- 旧大陆的大多数温暖地区
- 领 域
- 生命科学
简介
该科种类头背为细小的粒鳞,无对称排列的大鳞。体表鳞片呈覆瓦状排列,鳞具棱,有鬣鳞。眼较小,眼睑发达,瞳孔圆形。舌较厚,前端完整,舌面具绒毛状乳头。端生齿、异型。尾较长,不易断。四肢发达,多数种类无肛前窝和股窝。头骨具有颞弓和眶后弓,椎体关节面为前凹型。生活于陆地,营树栖的种类较多。主要以昆虫为食。绝大多数种类为卵生。约290种,隶34属。广泛分布于旧大陆,以东洋界为主。我国已知有11属、54种。湖南省发现有3属4种 。
分布于亚洲南部和大洋洲的长鬣蜥与美洲鬣蜥亚科的成员非常相似。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东部和菲律宾的两种海蜥与冠蜥亚科的成员颇有些相似。还有不少种小型的鬣蜥善于变换山体的颜色,颇似安乐蜥。鬣蜥科最独特的类型可以在亚洲南部和大洋洲找到。亚洲的飞蜥属,体侧有肋骨撑起的皮膜,可以在空中滑翔。大洋洲的伞蜥Chlamydosaurus kingii头上有大的皮褶,遇到危险时撑开以威吓敌人。澳大利亚荒漠地区的魔蜥Moloch horridus身上布满棘刺,以蚂蚁为食。
形态特征
体长约80~100公分,本种的体色是由不同色调的绿色及黄绿色所组成,侧扁的尾巴则是黑白环纹交错,而下巴处的大鳞片为白色。其颈子上有圆形的针状脊突,背上有一列膨大的锯齿状脊椎突由身体延伸到尾巴半部。在受到惊扰时全部竖起,并会以后脚支撑身体站立,然后奋力奔跑,而尾巴此时则负责维持平衡,而其锯齿状的脊椎类似马头部的鬃毛,因此又有马鬃蛇之称。绿长鬣蜥的外表和美洲绿鬣蜥相似,可以由美洲绿鬣蜥的两腮有大型的圆形鳞片,而绿长鬣蜥没有此特征来简易区别。
本科为中、小型蜥蜴。体形视地栖和树栖而分别呈扁平型或侧扁型。头背面无对称排列的大鳞,有些属种在枕、颈部具鬣鳞;体鳞平滑或起棱,呈覆瓦状排列。眼较小,瞳孔圆形,上下眼睑发达,生活于荒漠的沙蜥其眼睑外缘之鳞常特化成锯齿状。鼓膜裸露或被鳞,舌短厚,表面有绒毛状细突,前端完整或稍凹缺。端生齿,有异齿分化的雏形。四肢发达,尾较长,无自残能力而不易断损,有缠绕性或甩尾背上卷曲的习性。多数种类无肛前孔或股孔。有些种类(鬣蜥Agama)于泄殖孔前或腹部中央有成团的大板鳞;有的属种在咽喉部具皮肤性的喉囊(棘蜥Acanthosaura)或颈侧囊(飞蜥Draco)。卵生,但高寒地区的种类则营卵胎生(红尾沙蜥、青海沙蜥等) 。
地理分布
东南亚和东亚的中国南部、越南、高棉、柬埔寨和泰国。生活在溪流附近的阔叶林中。
生态习性
栖息于热带低海拔湿热河谷的树上,和灌木丛上,属于树栖性的蜥蜴,但是偶尔也会在水中活动,夏季夜间常伏于水边的竹叶上,有群居的习性。本种在野外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也会取食青蛙、小蜥蜴、鸟类及果实。性情温和,不会主动攻击人,幼体于两年可达性成熟,繁殖期通常在春秋两季,卵生,每次产约8~12枚卵,一年内可繁殖5次,卵的孵化期约为60天,本种寿命平均可达20~30年(有个别记录达50年)。
进攻防御
鬣蜥科鬣蜥科尾巴很长,可用来当防御的武器,游泳时可推动身体,以及躲避敌害。健康的幼体或是未经驯服(不管是否被豢养过) 的幼体及成体,会表现得易怒并试着逃脱。可能会用尾巴鞭打你或像鳄鱼一样摇摆着身子逃脱,就是不愿意被抓起来。雄的绿鬣蜥有非常强的领域性,相遇时会作一些展示动作,如摆动头部及摇晃喉部垂肉,并侧对着对手,且站高一点使自己看起来比较强壮。如果作为宠物饲养,鬣蜥一定要经过驯养和让它们熟悉外界。抓鬣蜥的技巧及重点:鬣蜥位在眼睛后方,突起的正中央,有一个像凤眼的东东(有人称之为“第三只眼”)那是它们类似感应器的东西。在抓它们的时候,只要用手只把它轻轻的盖起来,它们就比较不会挣扎。经常将它们抓起抚摩,不要给它们太大的压力,逐步和它沟通,这样它在面对陌生人时.会表现得很轻松。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它们就会爬上饲主的肩膀或是头上,但当他的背部或头被触碰时,仍会对四周保持警觉并做出积极的反应。
鬣蜥科部分动物
草原沙蜥
形态特征:背部具棱鳞,有对称排列的的暗斑或杂乱色纹。胸腹部和四肢被棱鳞,尾的腹面具黑白相间的环纹,尾尖下方黑色。有腋斑。
生活习性:柄息于草原、荒漠草原、黄土高原等不同地带;以昆虫为食;5月繁殖,卵生。
荒漠沙蜥
形态特征:背鳞和腹鳞有强棱,无腋斑。颏、胸、腹部常有黑点所成的斑块j上、下睑缘鳞的游离缘尖出构成锯齿状,鼻孔内有能自主启闭的瓣膜,耳孔及鼓膜均隐于皮肤内:幼蜥腹面黄白色,无黑点或斑块;尾的腹面橘红色,与黑环交错相间,尾梢腹面黑色。
生活习性:是我国西北诸省荒漠中较为典型的优势蜥。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营穴居生活,食物主要是各类小昆虫,例如蚂蚁、鼠妇、瓢虫、椿象等。
丽班麻蜥( Eremias argus)
俗名:麻蛇子,蛇虫子
形态特征:背部具有眼斑,斑心黄色,周围棕黑色。吻较窄,吻端纯圆;耳孔椭圆形;鼓膜裸露;头背具对称大鳞;额鳞成盾形;顶鳞后缘齐平,略成方形;颊鳞2枚,前小后大;有两枚大的眶上鳞。颈、躯干、四肢背面粒鳞;肩前方两侧和腹面有一明显皮肤皱褶形成的领围;腹鳞较大,平滑,略近方形;尾部有窄长凌鳞排列成环;四肢均具五指、趾。
生活习性:晴天外出活动,阴天少见,雨天不外出。
密点麻蜥( Eremias multiocellata)
形态特征:体形细长而略扁平;尾圆柱形,向后渐细,易断,可再生。生活时体背面橄槛棕或灰色,具深色点斑或网纹略呈纵行,体侧和四肢背面具镶以黑边的白色、蓝绿呈黄绿色眼玉,从肩部向后至尾基部两侧的纵行眼斑尤为鲜艳。腹面为黄白色,但在繁殖季节,雄蜥则呈现鲜黄或深黄色,至少在下腹、后肢及尾基部腹面显现。
生活习性:栖息于荒漠草原和荒漠、也随沙带伸入到干草原局部地区。
繁生长殖
雄性鬣蜥后腿内侧有股孔,颈部的肉垂远大于雌性,耳孔下方还有着一个特大的圆形鳞片也是远大于雌性.交配是在树上进行,怀孕的雌蜥会将卵产于地上挖出的洞穴中,掩盖覆土后就不会再理会卵窝,因此孵化的幼蜥从小就得自力更生,不过雌蜥有时会多掘几个洞穴以扰乱掠食者的注意,绿鬣蜥产卵数量很大,经常一窝可以产下30-50颗卵,经过75-90天可以孵化,初生幼蜥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成年。如果饲养正确,绿鬣蜥可以活上1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