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爬行动物 > 蜥蜴目
蜥蜴目
荒漠沙蜥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4

荒漠沙蜥(学名: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鬣蜥科、沙蜥属爬行动物。背鳞和腹鳞有强棱。无腋斑。须、胸、腹部常有黑点所成的斑块。生活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区,营穴居生活,一般筑洞于较板结的沙砾地斜面、沙丘和土埂上,亦有在砾石下者。食物主要是各类小昆虫,例如蚂蚁、鼠妇、瓢虫、椿象等等。属于卵胎生动物。

荒漠沙蜥.jpg

荒漠沙蜥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
荒漠沙蜥
拉丁学名
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
别    称
娃娃蜥,四脚蛇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爬行纲
有鳞目
亚    目
蜥蜴亚目
鬣蜥科
沙蜥属
荒漠沙蜥
分布区域
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
命名人及年代
Strauch,1876
英文名
Deserttoad-headed agama



















形态特征

荒漠沙蜥成体较大,头体长42-60毫米,尾长50-84毫米。头呈心脏形,长度略小于头宽。吻端尖,眼前部斜下。鼻鳞2-3(4)枚,上、下鼻鳞半圆形而大,外侧鼻鳞小。鼻孔位于吻的前侧方,鼻间鳞(2)3-4枚,头部背面的鳞片略隆起,前额和枕部的鳞片最大,眶上鳞最小。鼻鳞和眼前部之间有颊鳞3(4)枚。上睫鳞平扁,9-10枚,前部的鳞片重叠排列。中间数枚上睑缘鳞的游离缘平齐,下睑缘鳞的游离缘呈锯齿形。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4行。上唇鳞14-17枚。下唇鳞13-15(16)枚。鼓膜部略为下陷,覆有细鳞。颞鳞在眼后部较大。颏鳞的高和宽度相等,大于下唇鳞的2倍左右。须鳞至喉褶的一纵列鳞(37)44-54枚。颈部狭窄,有明显的颈褶和体侧褶。颈和背部有棱鳞,尤以脊鳞的棱脊更强。体侧鳞小,突出呈小刺状。胸鳞的棱脊强,往腹部则渐次转弱而终于消失。颊部有时有棱鳞。四肢健壮,均被棱鳞,前肢贴体前伸时指端全部超越吻端,指长顺序4-3-2-5-1,爪尖长。后肢贴体前伸仅第四趾的两侧和第三趾外侧栉缘发达,趾长顺序4-3-2-1-5,爪甚长。尾的背、腹面全部棱鳞,通常尾基腹面的棱鳞少而微弱。
荒漠沙蜥
荒漠沙蜥

荒漠沙蜥背面褐色,背脊中央自颈到后肢常有一浅色窄纹,两侧有4-5列黑色横斑,其间杂有细纹及白色圆点。眼间有2对半月形黑色横纹,老年个体的背斑常在背脊部及腰侧各成一条宽阔的波状黑带。颖部至颈侧有一黑色斜纹。无腋斑。四肢背面饰有黑色横纹。雄蜥于颊、胸、腹部常有大形黑斑,雌蜥除颊下有少量黑点外,腹面全为黄白色。尾背前部有3列纵斑,往后渐成大而对称的一对黑斑。腹面有2-3个黑色半环,尾梢黑色。幼蜥腹面黄白色,无黑点或斑块。尾的腹面橘红色,与黑环交错相间,尾梢腹面黑色。

栖息环境

荒漠沙蜥是中国西北诸省荒漠中较为典型的优势蜥蝎。栖息地的海拔在1 000-1 500米,气候极其干旱,植物稀少,常见的有琵琶柴、猪毛菜、白刺、梭梭、怪柳等。同栖一地的还有隐耳漠虎、虫纹麻蜥、荒漠麻蜥、沙蟒和黄脊游蛇等。洞口半圆形,宽20 -25毫米,高10-20毫米,常被粗沙或土粒掩盖部分洞口。


生活习性

荒漠沙蜥是营穴居生活,一般筑洞于较板结的沙砾地斜面、沙丘和土埂上,亦有在砾石下者,洞穴挖筑于向阳的沙地处,在梭梭林中的白刺包之间活动。在野外,沙蜥的食物主要是各类小昆虫,例如蚂蚁、鼠妇、瓢虫、椿象步甲、甲虫及昆虫的幼虫等。


分布范围

分布东起内蒙古鄂尔多斯西北部的库布齐沙漠和黄河河套以西,往西经阿拉善分布到巴丹吉林沙漠,向南分布到河西走廊东部和宁夏北部地区。据记载尚可分布到新疆的罗布泊地区和青海湖畔,尚有待调查后予以证实。
内蒙古(杭锦旗、巴彦浩特、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阿拉善旗、贺兰山、额济纳旗)、甘肃(民勤、张掖、武威)、宁夏(中卫、平罗)、青海(青海湖)、新疆(罗布泊)。国外未见分布。从在额济纳旗的中、蒙边境捕得本蜥进行推测。应能往北分布到蒙古境内。


繁殖生长

荒漠沙蜥卵胎生,在5-6月为交配繁殖期,产卵洞穴的土质松软,洞温18-20℃,洞内土壤含水量为5.6%-21%。雄蜥的精巢体积在出蛰后的4月份增大到全年的最大值55.2毫米,接着因进入交配期而日益缩小,直至8月结束繁殖期,再次逐渐增大体积。荒漠沙蜥在宁夏地区的产卵期主要在6、7月,也可延续到8月上旬。怀卵数多达4-7枚,每年产卵1次,仅1-3枚,多数为2枚,仅少数个体较大的沙蜥偶产3卵的现象。卵径(17-20)毫米x(8-10)毫米,卵的平均重为0.75克,卵壳柔软、半透明的革质。卵经30余日孵化后,幼蜥于?,月份大批孵出,其体长为28-33毫米,尾长37-43毫米,体重0.1.克。幼蜥尾下橘红色,与黑环相间,到体长递增超过5毫米后,即随同红色消失则达性成熟期,并能参与繁殖活动。 荒漠沙蜥的腹面黄白色,然而在阳光照晒下或用手抚摸后,即于须下、胸腹部逐渐出现黑色,最后形成大片黑斑。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保护级别

荒漠沙蜥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上一篇:丽斑麻蜥
下一篇:草原沙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