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带水巨蜥(学名:Varanus Salvator Bivittatus):是水巨蜥的亚种之一。为蜥蜴目巨蜥科巨蜥属两栖类爬行动物,全身密布细小鳞片,头窄长,吻较长,尾侧扁如带,四肢粗壮,背面为黑色,夹杂着黄色斑纹。主要以鱼、蛙、虾、鼠和其他爬行动物等为食,也到树上捕食鸟类、昆虫及鸟卵,偶尔也吃动物尸体,偶尔还会爬到村庄里偷食家禽。
分布于东南亚的爪哇岛,巴厘岛,龙目岛,弗洛雷斯,亚罗士打,韦塔岛和近海小海岛。
- 双带水巨蜥
- Varanus Salvator Bivittatus
- 水巨蜥南亚亚种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爬行纲
- 蜥蜴目
- 巨蜥科
- 巨蜥属
- 水巨蜥
- 双带水巨蜥
- Kuhl, 1820
- Dualband Water Monitor
形态特征
双带水巨蜥性成熟时体长40个厘米,体重1千克,雌性50厘米,大于雄性,在生活中雄性是大于雌性的。成体体长在超过1.5-2米,属于体型中等大小的蜥蜴。幼体有鲜亮的斑纹,全身密被细小鳞片,头窄长,吻较长,尾侧扁如带,四肢粗壮。鼻孔在近吻端处。舌较长,前端分叉较深。尾背鳞片突起形成两列嵴。背面为黑色,杂有黄色斑纹。腹面为淡黄色或灰色,散有少数黑色斑纹。尾部则为黑黄相间的环纹。
头背无对称排列的大鳞,体表被有覆瓦状排列的鳞片,切起棱,部分种类具有鬣鳞,眼小而眼睑发达,舌短而厚,舌尖完整,或略有缺刻或微分叉。鼓膜裸露或被鳞。四肢较粗短。无肛前窝或股窝。尾长但不易断。
水巨蜥指名亚种仅分布于斯里兰卡;双带水巨蜥比水巨蜥指名亚种体型小,尾短,短吻。头在身体中显得比较“高”。
生活习性
营地面或树栖生活,并且大多数时间栖息于树上。水巨蜥比大多数其他巨蜥体温低,小环境使得它们能保持相对恒温。它们的代谢也比其他巨蜥慢,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都躺在水岸附近并且在清晨活动。晚上躲藏在树洞、洞穴或厚植被中。水巨蜥的洞穴到处可见,不同地方的水巨蜥有不同的活动习惯。主食昆虫,少数种类兼食植物。卵生。
双带水巨蜥在宠物市场中很常见,它们也是较难饲养的物种之一,成年个体应当被提供最小为6.2米的空间,大水池不是必要的,但尽量能让它们浸没身体。良好的饲养下,水巨30个月便能达到成体。食物多样化但要注意别使得它们太胖。人工饲养的食物依次为:蟹、鱼、软体动物、鸡肉、牛肉、大昆虫、鸟、老鼠、饲料蟑螂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东南亚的爪哇岛,巴厘岛,龙目岛,弗洛雷斯,亚罗士打,韦塔岛和近海小海岛。
繁殖方式
成年雌巨蜥在一年中可产卵40枚。常被产在2个甚至更多的窝里。在缺乏显著干湿季节的地区产卵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进行,在其他地区繁殖通常在潮湿季节的初期开始,水巨择偶时行为非常粗暴,连抓带咬。有资料记载择偶期间雄巨蜥之间的争斗,两只成年巨蜥(雄或雌)以后肢站立,试图将对方摔倒。
蛋被产在白蚁土墩里,还有把蛋产在高出水平线的洞穴。孵化的时间有很大差异,记录中有记载从两个半月到10个月甚至是更长时间,象所有的巨蜥一样,幼体孵化非常隐秘。幼体的体色比成年巨蜥要艳丽的多。水巨蜥孵化周期伸缩性很大,在任何季节都可以下蛋,产蛋环境的条件决定孵化速度,决定幼蜥全年孵化及顺利出壳。圈养下孵蛋温度在30度左右,孵化时间通常为180-300天。研究人员提到过孵化的蜥蜴性别决定于被孵化的温度,但是这结论仍然需要更有力的证明。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相关报导
近日(2015年10月),中国浙江温州检验检疫局和海关在进出境邮件交换中心联合查验时,从一件来自马来西亚的邮包中查获5只活体蜥蜴。经上海自然博物馆专家和浙江省检科院鉴定为双带水巨蜥幼体。水巨蜥为两栖类爬行动物,属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这是中国首次从进境邮包中截获双带水巨蜥。
寄件人运送手法专业,将蜥蜴分别包裹在透气的袜子中,然后打包放进布满气孔的塑料盒,包裹上透气的锡纸后放置在方便面的夹层之中,创造通透的环境以确保蜥蜴在邮寄过程中能保持活力,且不易被发现。寄件人在面单填写上也采用了虚假申报的手段,声明内容物为食品。温州局依法予以截留,并将部分样本送往浙江省检科院实验室做进一步检测和鉴定。
据统计,巨蜥体表硬蜱感染率为88.9%,内寄生虫感染率为100%,而这些寄生虫也会同时感染到人身上。近年来,一些稀有甚至剧毒生物被作为“新型宠物”进行跨境交易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有箭毒蛙、蜘蛛、蜥蜴、蛇等。而此类新型宠物属于我国禁止进境物,其来源、品种,特别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难以确定,邮寄进境有很高风险,一旦在中国境内定殖、扩散,可能会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影响农、林、渔业生产。这些生物中有些是濒危物种,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要求,肆意偷运、贩卖将受到法律的制裁。